民族節慶編輯毛南族毛南族的節日是農歷五月的廟節,清明節“趕祖先圩”和元宵節“放飛鳥”也是他們獨有的紀念活動。毛南族的節日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祭祀祖先;二是多開展唱歌對歌活動。分龍節毛南族民間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龍
銀器絕技在環江縣中南的南木村,世傳銀器絕技,所打制的銀手鐲、銀項圈、銀麒麟、“五子登科”帽飾,花紋樸實優美,做工精細,頗受姑娘們喜愛。木面舞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種儺舞,它是在民間祭祀樂舞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毛南民歌毛南族民歌也別具有一格,內容豐富。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七字一句,八句一首,叫做“比”,因兩句之后有一尾音“羅海”,故又叫“羅海”歌。在喜慶嫁娶節日對唱的五字一句、八句一首的祝賀歌,謂之“歡”。由一人獨唱、敘述
毛南族文學毛南族聚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少數散居河池、南丹等縣,有38000余人(1982)。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無文字。多通漢語和壯語,通用漢文。毛南族文學主要是口頭文學,有民歌、神話、傳說、故事、童話等。民歌
毛南族聰明、勤勞,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的文化藝術。毛南族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相當豐富,真實地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道德觀、價值觀和藝術修養。象《盤古的傳說》《三九的傳說》《太師六官》《頂卡花》《七女峰》《恩愛
歷史編輯從宋代開始,在漢文史稿中記載,今廣西環江縣境內先后有“茆灘”、“茅灘”、“冒南”等地名。嶺南百越支系有地名與族名合一之俗,毛南族也是以地名族。解放后,稱為“毛難族”。八十年代根據本族意見改“毛難族”為“毛南族”。
語言編輯毛南語語法毛南族使用毛南語,一般認為屬漢藏語系(一說屬于“澳斯特羅尼西亞語系”或“臺-卡岱語系”)侗臺語族侗水語支。傳統上毛南族沒有文字書寫系統,而是用漢字音義拼記或以漢字為基礎創造新字來記錄毛南語的民歌和宗教誦
概況編輯毛南族毛南人大部分居住在以茅難山為中心的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環江縣)上南、中南、下南鄉一帶,下團六圩是他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另有少部分人分散居住在南丹、都安等縣,人口7.73萬(2007),毛南族在貴州有4萬
在云南省大理的洱海邊,有座美麗的山,名叫點蒼山。在這深山之中,生長著一種世界著名的金黃牡丹,不僅色如黃金,而且形似元寶,非常惹人喜歡。據當地的白族兄弟講,它是由金子變成的。 這里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元朝末年,山中常鬧土匪
“荷包牡丹”的傳說 古時,在洛陽城東南200來里路,有個州名叫汝州,州的西邊有個小鎮,名叫廟下。這里群山環繞,景色宜人,還有一個美妙的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的送去一個繡著鴛鴦的荷包,這其中的含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