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
畬民,除了分布在廣東羅浮山區的少數人操本族語言(《潮州府志》為我們留下了這樣的記載:“畬人謂火曰「桃花溜溜」,謂飯曰「拐火農」)外,基本上操客家方言和閩南語及贛語等漢族方言,或者說操與漢語方言十分相近的畬族特色的語
生產技術和方式
畬人的工藝品主要是竹篾編制物和草編制物。在今天的潮汕土產市場上,畬人所制的斗笠、竹席、草帽、草席和潮繡一樣享有盛譽。唐代劉禹錫有詩云:“長刀短笠去燒畬。”所謂“長刀”和“短笠”,即是直到現在潮汕人還在使用
飲食
畬人的飲食習俗流傳于潮汕居民之中,其最著者有以下幾種:一是生食。例如把鯖魚肉切成薄片,配上各種醬料食用之,稱為“魚生”。二是米果 品。即搗米為粉,沖水混合,揉成米果 皮,用各種香料或豆沙等為餡,作成“米果 桃”。三
閩南畬族編輯
贛閩粵交界的廣大地區,在漢族先民到來之前,本來是百越民族的世居之地。這些百越民族的居民,在傳世文獻中有著形形色色的名稱:山都、木客、蠻撩、莫搖、理、理撩、山越、桐蠻、桐民,等等,不一而足。這些統稱為百‘越的
舞蹈祭祀
畬族舞蹈成為宗教祭祀禮儀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民族各種重大祭典禮儀活動中留傳下來。我們所能看到的和所發現的畬族民間舞蹈幾乎無不與宗教祭奠、祭祀儀式渾然一體,緊密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依賴。
《做功德》(又稱“
傳統節日
畬族節日主要有農歷的三月三、農歷四月的分龍節、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另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畬族的祭祖日。
畬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
婚俗
解放前,畬族婚姻家庭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著古樸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內部的盤、藍、雷、鐘四姓中自相婚配。本來,氏族外婚制是畬族傳統婚俗。但由于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近和歧視政策,畬、漢兩族之間嚴禁通婚,曾是
服飾
畬族的傳統服飾,斑斕絢麗,豐富多彩。畬族服裝崇尚青藍色,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畬族男子服裝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部分畬族婦女,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尤其是婦女的
米酒
歷史上畬族人民輾轉遷徙,物質生活尤為簡樸。他們“結廬山谷,誅茅為瓦,編竹為籬,伐荻為戶
畬族“三月三”烏飯節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結構瓦房。隨著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變,修小樓房的人越來越多。火籠、火
釀酒文化
景寧山區有一種珍貴的綠曲酒,綠曲酒是畬族人民的智慧結晶,據說相傳于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約有1200多年歷史。由于浙西南地方自身生產力水平低下、文化傳播方式落后、固步自封的生活觀念等客觀因素,畬族綠曲酒在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