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大教堂(Churchof Duomo)
無論這是你第一次來米蘭,還是第50次來這里,瞥見這座天主教堂的第一眼,你就會情不自禁屏住呼吸,發出敬畏的贊嘆。米蘭大教堂的云紋大理石墻面和直入云端的尖頂讓它從灰蒙蒙的雜亂街景中脫穎而出,乍看之下,仿若來自天外。
米蘭大教堂可能長久以來就是米蘭的象征,但它其實是一座有著錯綜復雜歷史的天主教堂。這座教堂由維斯孔蒂(Gian Galeazzo Visconti)下令始建于1387年,當時他那雄心勃勃的設計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為了將大理石運到市中心,人們開辟了運河,不少新技術業應運而生,以適應這個前所未有的工程。教堂的風格也幾經變化,其優雅、狂熱而又莊嚴的建筑風格甚至能將21世紀的人們帶入中世紀的思緒里。走入大教堂,一旦適應了昏暗的燈光和夢幻般的超大空間,你會不可避免的向上看,一直向上,就能看到基督教建筑中最大的彩繪玻璃窗。
在金色圣母像(Madonnina)始終如一的凝視下,你還可以在屋頂見尖塔之間散步,感覺自己仿佛離天堂更近了。
感恩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感恩圣母堂是米蘭市內的一座完整的建筑聯合體,它始建于1492年由布拉曼擴建,精巧的四廊也是他的作品。達·芬奇的巨作《最后的晚餐》就畫在這座教堂旁的修道院餐廳的墻壁上。二戰時,米蘭市民用沙袋將教堂的墻保護起來,使這一杰作得以保存,幾百年來進行了多次修復,而且畫作禁止用閃光燈拍照。
達·芬奇于1496年開始動筆,1498年才完成《最后的晚餐》,這幅巨畫寬4.97米,畫中的人物比真人大一半,畫面描繪的是耶穌與12個門徒共進晚餐是的情景。畫面富有節奏感,同時顯示了畫家善于描繪人物心理的才能。
不過,這是一幅油畫而非傳統濕壁畫,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侵蝕,數百年來曾多次進行修復,以致面目全非。1999年,藝術家和科學家對其進行了大規模修復,恢復原有色彩,并且去除了之前修復時覆蓋的顏料,使之最大程度恢復了本來面目。
布雷拉畫廊(PINACOTECA DI BRERA)
在有幾百年歷史的布雷拉藝術學院(Brera Academy)數步之外,建于18世紀末期的布雷拉畫廊曾經用來存放教學用具:大理石和油墨。不久后,拿破侖就將其從各個宗教領地“借來”的無價珍品放于此處。這里珍藏的大師之作包括倫勃朗(Rembrandt)的作品,以及那些意大利的藝術家們:提香(Titian)、廷托雷托(Tintoretto)和韋羅內塞(Veronese)的作品。
許多作品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貝里尼的一幅圣母像,在深沉寧靜的海藍色中流露出一種悲涼兒堅毅的情緒;曼坦那(Mantegna)的《哀悼基督》(Lamentation over the Dead Christ)通過大膽的短縮畫法描繪基督遺體,讓人感受到殘酷和冷峻;巴齊(Bazzi)的畫作《被蔑視的基督》(Christ Scorned)采用風格主義(Mannerist)的各種繪畫技巧表現基督故事中悲劇的核心。圣經中的場景一次又一次出現,并通過不同的方式在表現基督獻身這個神圣主題的同時,揭示出他們那個時代的情感。
館內圣經主題的藏品數量驚人,休息片刻,到小而精的意大利現代主義作品展廳去看一看,或者加入那些扎著辮子的藝術學院學生的行列,在寫生課結束后,到樓下來一杯著名的Peroni啤酒。
楊帆起航——旅行轉角遇見(2014-09-05)
車行轉角——驚見彩虹!人生懵懂——萬事由心(2014-07-14)
自由隨性——自在隨我!我的旅游我做主(2014-06-25)
2014旅行社銷售趨勢 門店需求降低泛渠道銷售強化(2013-12-18)
寧靜且喧鬧的伊麗莎白女王公園(2012-11-19)
馬爾代夫金多瑪島(2012-11-16)
卡夫卡的布拉格之戀(2012-11-14)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