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名由來已久,現代地理定義的太白山,包括原太白山、鰲山以及聯接二者的西跑馬梁等。原太白山與鰲山東西對峙,又有東西太白山之稱。
原太白山在《尚書·禹貢》謂之“悖物山”,《說文解字》云:“惇者,物之豐厚也。”可見古人早對其得天獨厚的物產便有發現,以“惇物”名山,也可見當時經濟發展與此山關系密切;《漢書·地理志》謂之“太乙山”,據傳說為太乙真人修煉之地;《錄異記》載:“金星之精,墜于終南圭峰之西,其精化白石若美玉,時有紫氣復之,故名。”大抵是取太白金星之意稱為“太白山”的。《古今圖書集成》、《關中勝跡圖志》、《郿縣志》等均有記載,而“太白山”之名最早見于《魏書·地理志》中,隋、唐后直沿用至今。《水經注》載:太白山“于諸山最為秀杰,冬夏積雪,望之皓然。”過去,人們以太白山氣勢巋然,風雨無時,僅在六月盛暑時,始通行人,俗呼“開山”。六月以外,霧雪塞路,人跡罕至,俗稱“封山”。以至《水經注》有“山下行軍,不得鼓角,鼓角,則疾風雨至”的近乎神話之說。現代人已不受什么“開山”、“封山”限制,即可隨時登山。“不得鼓角”、“疾風雨至”的說法,僅只能說明山上氣候變化無常。
鰲山古稱垂山,“其山冬夏積雪,故名。或曰,初有金星墜圭峰西,其精化為白石若美玉焉,故名”。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