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迎客松,大家腦海中首先出現的,無疑是生長在黃山玉屏樓左側、文殊洞之上,倚青獅石破石而生的那一棵被褒為黃山“四絕”之一的黃山松。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博羅古老的浮碇岡,貝丘遺址公園的山口處,也有這樣的一棵“迎客松”,恭敬地迎接來自五洲四海的貴賓。
與黃山的迎客松相比,博羅“迎客松”的高度與黃山松差不多,也在10米上下。然胸徑達1.3米,是黃山松的2倍。從其虬枝龍爪,古老蒼勁狀判斷,樹齡幾近千年。同樣是伸出“右手”作“請……”狀,“迎客松”不光位置處于浮碇岡登山石階的起始處,不像黃山松高高在上,在海拔1670米俯視眾人,而且,由于該樹的主干已經完全空心,寬達0.5米、高達1米的樹洞猶如敞開懷抱,豁達開朗,更顯迎客的虔誠……
據如今80~90歲的老人回憶,這棵名叫七姐果的古樹,在他們兒時就是這個樣子的了。除了面向客人的這個樹洞之外,在它的背面,還有一個位置略低,口子略小的小洞。近百年來,兩個洞口都在努力“愈合”,一會是背面的“愈合”得多些,一會又輪到正面的洞口。然而,直到今天,樹洞中還是能輕松地容納一個成年人。為什么會叫七姐果呢?原來,該樹的果期與民間的“七姐誕”相近,人們還喜歡把它的果實作為“七姐誕”的祭品。
七姐果的果實很漂亮,鮮紅或橙黃的果莢呈五角星狀,酷似人們日常作香料用的八角。別看它的果莢很像豆莢,然而,與豆莢成熟后裂開兩瓣,彈出種子不一樣,七姐果的果莢只是裂開一側,像合頁那般“張開”,成熟的種子仍依依不舍地在“張開”的果莢中逗留一段時間。紅似紅色尖椒的果莢,紅五星的樣子,分別點綴著3~5顆黑色的、花生米那么大的果實,模樣煞是喜人。
而在縣政協委員林兵這樣的一些年近50的人的嘴里,這棵樹還有著另外的一個名字,叫“囊尼黐”。囊尼是蜻蜓,黐是黏的意思(黏黏糊糊在博羅方言中叫黏黏黐黐)。兒時的他們,就是采集尚未成熟的七姐果,使勁地在地上磨,再用小棒把粘液撩起來,像拿筷子撩麥芽糖那樣,去“黐”蜻蜓。據林兵說,小小的人兒,與囊尼斗智斗勇,無論斬獲多少,這樣的游戲樂趣,絲毫不亞于今天的小孩玩電腦游戲。
古人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盡管深諳此理的博羅“迎客松”,虛懷若谷地敞開懷抱,不懈地作出“請……”的手勢,然而,來拜訪浮碇岡的客人還是比去黃山的客人少得多。原因究竟在哪呢?有人說,不管你們博羅人把“迎客松”叫成七姐果還是“囊尼黐”,它的真名畢竟還是叫“假萍婆”啊。
黃山地質公園迎來4年一次的“大考”(2016-08-11)
自駕免費游新安山水畫廊(2016-04-12)
游徽州潛口民宅賞靈山梯田油菜花 (2016-04-01)
黃山百佳攝影點之萬安古鎮之萬安老街(2015-09-30)
黃山為長三角自駕游發展指數第一梯隊目的地(2015-09-30)
黃山探索古民居產權流轉 守住徽派建筑“筋骨肉”(2015-09-30)
黃山市七景區爭創“國際特色旅游目的地”(2015-09-16)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