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王母斬蛇造“佘山”。相傳很久以前,上海一帶沒有土地。當時峨嵋山有青、黃兩條巨蟒經過千年修煉同時得道升天。有年八月十五,它們偷飲了三口瑤池仙水成了真龍,仍不知足,繼續偷喝,被王母娘娘派人打出瑤池,放逐東海棲身。一路上,它們互相埋怨、斗打,鬧得昏天黑地,連降3月暴雨,地上百姓頓遭大難。東海龍王急稟玉帝。玉帝與王母大怒,命雷公雷婆火速轟擊。在雷電轟擊下,他們隨即現出了蛇形,墜地而亡,變成了兩座山。青蛇墜落西邊,成了西蛇山,黃蛇墜落東邊,成了東蛇山。后人因“蛇”字不吉利,遂改稱“佘山”。
二說
佘太君到過此地而名。傳說宋朝佘太君曾到這里住過,人們仰慕楊家功業,遂以太君之姓名山。
三說東漢
佘姓將軍隱居此地而名。傳說東漢有一名佘姓將軍,功成名就后,隱居此片幽寂的山林。后人便以將軍之姓名山。現東佘山有佘將軍廟。
佘山之名最早的歷史記載,當前所知是在宋代。宋代《
云間志》稱:古代有佘姓者居此,故名:《云間志》,亦稱《紹熙云間志》,是一本專門記載南宋及較早時期今上海淞南地區地名的地方志,成書于紹熙四年(1193年)。“云間”,即
華亭縣,今之上海
松江區。元代置華亭府,旋改稱松江府。最早出現上海這個稱謂是在元朝,當時上海縣還是松江府下面的一個縣城,受松江府管轄,如今則恰恰相反,歷史開了一個玩笑,兒子當了
老子。明代《
徐霞客游記》一書,記述有徐霞客1628年、1631年、1636年三次到佘山探幽訪友的足跡。
佘山還有“蘭筍山”之名。《云間志》記載:佘山多竹;南宋詩人許尚的《佘山》詩中,就有“人與室俱化,陰森松竹寒”句,可見當時這里已遍布修篁翠竹。1672年春,清康熙南巡,曾為佘山題“蘭筍山”之匾,據傳其個中原因除了佘山筍確實口味鮮美外,可能還有“題蘭筍而食素,以食素倡儉”的教化作用。這年農歷三月十一日,佘山宣妙佛殿舉行了隆重的上匾朝賀之禮。從此佘山也被稱為“蘭筍山”。不過,
康熙題匾及宣妙講寺今已不存,“蘭筍山”之名也鮮為人知了。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