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篇《生死間,一個記者有話想對你們說》(附鏈接)的文章火爆網絡,作者以親身經歷敘述他在飛機上突然腹部劇痛后發生的一連串事情。期間涉及到飛機降落后近50分鐘才打開艙門,機場醫院急救醫生與機組人員的爭吵,最后切除0.8米小腸得以保命。這篇2000多字的文章迅速在網上引發轟動,閱讀量急速上漲,很多人感同身受,紛紛斥責航空公司不負責任,航空公司出面致歉并探望作者。
但是此事引發的討論遠遠沒有停止,很多人為此爭論不休,尤其是經常在媒體上可見的飛機上高效救人的新聞,成了人們反諷和討伐航空公司的案例。雖然很多細節還有待確認,但是這一事件責任并不僅僅由航空公司承擔,從文章內容看,至少應該涉及到三方面的協作:南航機組、急救醫生、機場后勤,而從效果上看,三方協作顯然不盡如人意。雖不能確定作者描述過程是否完全正確,但之所以引起了很大的關注甚至很多人的共鳴,意味著很多人在實際過程中遇到過類似或看見過類似狀況。
很多部門和企業都有各自的應急機制,機場、醫院、航空公司更是有很完善的應對措施,但是為何現實卻是這個樣子?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反思。這一次事故幸好乘客保命,如果出現嚴重的后果,誰應該擔責?相信又是一場扯皮的爭吵,誰都不愿意扛。媒體上見得最多的民生類演練常常是機場、醫院、航空公司,但是演練的時候挺好的,一遇到實操就不行,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
從這一次的案例看,顯然三方的應急機制溝通并不順暢,各自都有應急機制,但是各自都沒有把這當一回事,因為這些機制并不聯合行動,缺乏統一的指揮和調度。在常見的新聞里一般都是航空公司報告情況后,應急機制立馬啟動,機場后勤迅速調度開辟綠色通道,救護車早早到達機場等候,爭分奪秒不延誤。但是充分的溝通一般都出現在演練中,而實際卻沒有那么多綠燈,那么多協調。
各自為政的應急機制反映了其局限性。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一個人的出行,往往會涉及到多個環節,如果各個環節不能夠有效互動,或者任何一個環節有疏漏,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出現。社會經濟活動活躍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們出行的頻率越來越高,商務旅行和團隊旅行、自助出行,構成了航空出行最重要的群體,如何保障出行安全,是擺在人們面前不容忽視的問題。
此前發生的多起事故或者災難,國家層面相關部門出面協調,問題解決得比較快,尤其是涉及到境外出行的日本大地震、印尼海嘯、尼泊爾大地震等,在應急預案上都準備得比較充分,各方救援的行進都值得肯定。但是實際上,一旦事故結束,聯合應急機制就會斷開,個人遇到突發狀況相對而言就沒那么容易得到重視。而《生死間,一個記者有話想對你們說》作者的遭遇之所以還引起共鳴,就是因為人們都開始關注到個體的安全保障,突然發病、突遇危險等如果沒有媒體報道,會得到足夠和有效的救援嗎?
應急機制就是應急用的,萬不得已才啟動,聯合應急機制更是缺乏溝通,但是只有聯合的應急才能更大限度地保障生命安全。以人為本首先就是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建立常態性的聯合應急機制勢在必行,不要讓突發事件變成聯合應急機制的練手項目。一位長居國外的朋友對筆者說,日本等國家的聯合應急機制演練是常態,成為工作中的一部分,所以遇到緊急狀況常常能夠迅速應對,在這一方面,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改進的地方。
轉載來源:旅游界 http://news.cncn.net/c_615645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