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是當下的熱詞,經常見諸于報端。人們聽到它時,大多腦海中會浮現出青山綠水的畫面。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從大處說,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
這么聽上去,生態文明是個頗為宏觀的概念,如何能具體地觸摸感知它呢?其實,走進你我身邊的濕地,便可從一草一木、一湖一河、鳥類魚類感受到好生態帶來的和諧之美。
“詹葡葉分飛鷺羽,荻蘆花散釣魚舟。黃橙紅柿紫菱角,不羨人間萬戶侯”。這是古人筆下描繪出的幽靜雅致的濕地風光。如今,漫步濕地,眼前一派水鄉澤國的景觀,萬頃荒野,原生世界,水草相連,白鷺翱翔,不知不覺中你我便走入畫中。春日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夏季草木繁盛,綠意盎然;秋日波光粼粼,水草金黃;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
水是濕地的靈魂。水是萬物之母、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人類以及所有生物存在的生命資源。濕地是地球、土壤、水體和生命經過數億年的發展凈化的結果,從生命起源到社會發展,與人類的生存、繁衍、發展息息相關,不僅為人類提供豐富的動植物食品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衣食父母。同時濕地還為人類提供豐富的工業原料和能量來源,是人類文明的搖籃。
濕地是生態文明的典范,是山、水、林、田、湖的有機結合,是生態與民生和諧統一。旅游,是從抽象概念到具體感知的最佳途徑。濕地旅游,提供了人們探索、觀察、理解和認識濕地的新路徑,讓更多的人們近距離了解生態之美。濕地獨特的美學、教育和文化功能,為人們搭建起生態認知的平臺,為傳承人類文明提供了重要載體。人們在休閑、游憩的同時增強了生態意識。
正像濕地里一塊溫馨提示牌上所寫:“請小聲說話,鳥兒也有耳朵”。切記,我們要適度友好地接觸濕地,不可打擾了它。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