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每次讀到戴望舒的《雨巷》,腦海中浮現的總是南方古鎮的意象,清新靈動伴著淡淡的哀愁。
如果用宋詞做比喻的話,南方古鎮無疑是婉約派,而北方古鎮則是豪放派。北方古鎮給人留下的突出印象就是硬朗,沒有過多精雕細琢的東西,但是透著古樸而大氣。這一點,從北京的古北口鎮、河北的勝芳、天津的楊柳青等都能看出來。
北方古鎮多依山,南方古鎮多憑水。盡管這種比較是相對的,但是人們對此有著近乎偏執的“思維定勢”。或許,這是千年文化給中華民族種下的印象基因。印象中,南方古鎮總是沾著濕漉漉的江南煙雨、響著悠長的賣芝麻糊的叫賣聲,而北方古鎮總是藏在深山中、過著自足的宗族社會生活。
然而,無論南方古鎮還是北方古鎮,對于現代人而言,它們帶來的都是欲說還休的“鎮愁”。小鎮往事、小鎮姑娘、小鎮巷道……一個個潑灑著濃濃想象的畫面,能讓人瞬間變得柔軟。
對于游人來說,北方古鎮的看點是斑駁的歷史,而南方古鎮則是精致生活的情調。北方古鎮強調的是感受,而南方古鎮凸顯的是體驗。輾轉千百年,走在北方古鎮里,游人恐怕會感嘆一個民族的起承轉合;而在南方古鎮里,游人透過那些精致的生活,感嘆的會是一個家族的興衰成敗,
事實上,不管承認與否,很多南北方的古鎮都力圖通過發展旅游業獲得新的生機。但處于如此激蕩的大轉折時代,保護古鎮還缺少良策,只能一味“死保”,前景并不樂觀。可供憑吊的“鎮愁”,需要引入活態傳承的視角。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確實也需要警惕過度商業化、低層次的開發帶來的破壞力。如何達到這種平衡,是需要現代人給出自己智慧的答案的。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