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桃千樹,花開不計春。落花隨逝水,疑有避秦人。”很久以前讀過明朝沈懋學《魚龍洞》這首詩,便對安徽省石臺縣魚龍洞滿懷期盼。
皖南的秋,就像一位將自己收拾得很熨帖的少婦,既有一點青春氣息,又多了一些成熟與嫵媚。山在綠意里不過添描了幾筆嫩黃,水在清澈中依然輕奏了一曲梵音。在這樣的秋色、秋聲中,我們滿懷詩意,緣著從洞中流出的清泉,走進魚龍洞,去領會真正的“別有洞天”。
洞,山之竅。有洞的山有一分靈氣,有山的洞多一分神秘。魚龍洞系天然溶洞,洞口周圍草木掩映,霧氣不時從洞中涌出并彌漫開來。剛入洞中,一片石幔薄如象耳,從側面披垂溪中,讓人想起偌大巨象飲水,只見其耳,不見其身。沿著溪岸小路前行,讓人更是眼花繚亂,那赤橙黃綠、變幻的燈光,與溪水交相輝映,將倒懸如鐘的乳石和地面的石筍、石柱,幻化得搖曳生姿,形象各異。
那“銀絲垂帳”般的乳石,有丈余許,橫掛洞中,水在上面均勻漫過,才滑落水中;那碩大如筆的乳石,倒懸于穹,垂落于池,筆尖稍有分叉,好像仙人剛剛用它創作了一幅作品。那層層疊疊、倒掛正立的乳石,單個看有單個的形態,連著看有連著的狀貌,可謂別具一格、氣象萬千。在洞的深處,有一乳石如人垂手,向下欲拉;下面乳筍如一只小手,極力上伸。這兩只“手”,一大一小,似斷似連,形成呼應。
洞中雖然燈光色彩斑斕,但原始的底色還是遮不住的。有的淡黃如玉,有的金碧輝煌,有的晶瑩剔透,有的雪白如霜,這是由土壤中所含的礦物質不同而形成的“異色”。我們躬身穿過那些石筍叢林,小心踏過曲折小橋,望著這些“奇形”,你不得不對自然造化心生敬畏。是啊,大自然鬼斧神工,它用千萬年的時光創作出作品,有時人類只需輕輕一扳,就讓時光倒流千萬年。人類真該懂得珍惜自然,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啊。
山中一日,洞里千年。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小詩仙”李商隱來過魚龍洞,可不是傳說的故事。有洞壁中尚未漫漶的詩刻為證:“石徑險且寒,磬聲如遠鐘。又若山林外,雙屐聲冬冬……”李商隱詩中寫到的魚龍洞的另一神奇——“妙音”,我們從水路乘舟返回時,感受最為強烈。小船在蘆石下面的溪中游走,水拍船舷,細浪微響;游客伸手輕敲鐘乳,如磬轟鳴;大小不一的石鐘乳上滴水“叮咚”悅耳……還有蝙蝠的叫聲、游人的笑聲、船夫善意的提醒聲。不是天籟,卻勝天籟。
船一點點靠近洞口,可我還沉浸在“仙境洞府”的神奇之中。它洞中有洞,洞洞是異石;洞上有洞,洞洞皆奇觀。船靠溪岸,日已西斜。此情此景,明人何尹描繪魚龍洞的詩句最為貼切:“清泉出幽壑,紅日映蒼巖。妙絕魚龍洞,塵壤別一天。”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