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現有人口657萬多,其中云南最多,有405萬多人。全省絕大部分縣市都有彝族分布,尤以楚雄、紅河兩州的哀牢山區,烏蒙山區和滇西北小涼山一帶比較集中。
彝族歷史悠久,有自已的語言文字,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采。其《太陽歷》和《十二獸歷法》有其獨特之處。自稱他稱不下一百余種,主要的有諾蘇撥、納蘇撥、聶蘇撥、改蘇撥、撒尼撥、阿細撥等,解放后根據彝族人民的意愿,統一稱為彝族。彝是鼎彝的“彝”,從漢文字義上來講,有莊重古老、豐衣足食之美意。
彝族的節日很多,有密枝節、彝歷節、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插花節、賽裝節等,尤以火把節最為隆重。彝族支系繁多,各地的服裝差異大,服飾區別近百種,琳瑯滿目,各具特色。
彝族少女在15歲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一滿15歲,有的地方就要舉行一種叫“沙拉洛”的儀式,意即“換裙子,梳雙辮,扯耳線”,標志著該少女已經長大成人。15歲以后,就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長裙,將單辮梳成雙辮,戴上繡滿彩花的頭帕,還要將童年時期穿耳的舊線扯下,換上銀光閃閃的耳墜。“沙拉洛”儀式標志著水女的黃金時代開始了。
二、傣族
傣族有人口162萬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萬,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州和德宏州。臨興的耿馬、孟定,思茅的孟連,玉溪的新平等30多個縣也都有分布。傣族先民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漢代稱“滇越”、“撣”。魏晉以后,有“金齒”、“白衣”、“擺夷”等多種他稱,但自稱是“傣”,意為酷愛自由與和平的人。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有自己的歷法、語言文字,并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于世。音樂、舞蹈、民歌、民間傳說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傣族主要聚居在熱帶、亞熱帶的平壩地區,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四周田地肥沃,特產豐富。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喜愛歌舞。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征著五谷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的節日主要有開門節、關門節、送龍節等,其中最隆重的是潑水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人們認為互灑清水可以消災彌難,互相祝福。男女青年則除了互相祝福外,還互相潑水為戲。節日里還舉行堆沙、丟包、放高升,賽龍舟等活動。屆時五洲四海的賓客云集西版納和德宏,熱鬧異常。
三、藏族
分布: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自稱“博巴”,意為農業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魯藏布江流域的一個農業部落。兩漢時屬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紀贊普松贊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稱其為“吐蕃”,直到康熙年間才稱“西藏”,藏族稱謂亦由此而來。藏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分衛藏、康方、安多三種方言。現行藏文是7世紀初根據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紀到16世紀,是藏族文化興盛時期。藏戲獨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體現了民族風格。
藏族雕刻技藝高超,位于西藏首府拉薩紅山上的布達拉宮,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宮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輝煌的繪畫、雕塑藝術和珍貴的文物聞名遐邇。藏醫藥學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藏藥講求炮制技術,尤對獸醫有獨到之處。醫藥學著作主要有醫方四續、算學可以預測日、月蝕及地方近期氣象。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儀式和內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傳佛教”。藏族對活佛高僧尊為上人,藏語稱為喇嘛,故藏傳佛教又被稱為喇嘛教。藏區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
習俗: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后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四、白族
人口約140萬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直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創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云》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習俗: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后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并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婚俗: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制作“魚羹”;婚后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時講究先上茶點,后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食俗:平壩地區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
五、納西族
納西族原是中國西北古羌人的一個支系,大約在公元三世紀遷徙到麗江地區定居下來。“牦牛夷”、“摩沙夷”是其先民,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人口:278009
分布:主要聚居于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維西、中甸、寧蒗、德欽和四川鹽邊、鹽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縣。早在一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1957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納西族主要從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也有發展,“麗江馬”聞名全國。現已有機修、采煤、發電、化肥、電機、輕工等中、小企業。金沙江兩岸出產多種藥材和特產。
習俗:納西族熱情好客,每當獵獲歸來,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獵物。貴客臨門,主人要做六樣或八樣菜進行款待。 忌諱有:騎馬到寨前必須下馬,也不能把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腳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戰神時、忌外人觀看。忌在門檻上坐和用刀斧在門檻上砍東西。有的地方還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許殺耕牛、馱馬和報曉的雄雞;忌食狗肉。
婚俗:納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節日期間進行,男女青年相識后,通過媒人撮合,雙方家長合完八字,男方就請媒人送給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還要加上砣鹽兩個,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訂婚,訂婚時要擺定婚宴,婚禮要進行3-5天,屆時男、女雙方都要置辦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請客人入座,然后奏樂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時,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時,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雙杯酒。宴畢主人及親屬要站在門外關客。
六:怒族
怒族自稱“怒蘇”、“阿龍”等,是怒江、瀾滄江中游的古老居民。怒族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人口:27123
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貢縣、貢山獨龍族自治縣、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和迪慶藏族自治州的維西傈僳族自治縣等地。
怒族有自已的語言,怒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怒族人無自已的文字,解放后使用漢語。怒族過去崇拜圖騰,信萬物有靈。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
習俗:怒族熱情好客,客人來訪時,全寨都要獻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征有興旺的后代,最后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婚俗: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布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麗江旅游咨詢電話:4006 888 808 0888-8889277
0888-8895811 0888-8895812
0888-8895813 0888-5114111
傳真:0888-8889276 0888-5189962
企業QQ: 4006888808
OK旅程網: www.oktrip.com.cn
麗江自助游: www.4006888808.com
麗江自由行:http://lxs.cncn.com/40664
麗江旅游攻略: www.17u.net/wd/167216
麗江游記—拉市海騎馬-麗江專業地接旅行社(2014-04-21)
瀘沽湖在哪?神秘女兒國自助游攻略(2014-04-19)
麗江自助游攻略——活在麗江古城(2014-04-18)
廣州到云南麗江旅游攻略(2014-04-17)
柔軟麗江——麗江自助游攻略(2014-03-07)
首架直升機S—92抵達瑞麗景成直升機場(2013-12-06)
麗江旅程網,讓我迷醉在麗江(2013-12-03)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