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和山西交界處,有一座很大的山,與太行山親密地像兄弟般手拉著手站在一起,她就是愚公移山故事發源地——濟源王屋山。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一座山必須充滿歷史底蘊才能夠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當我們進入景區后,第一感覺就是它的空靈之氣。從停車場出來沒走幾步路就看到了一棵極粗的樹,目測得有8人才能合抱。導游說,它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銀杏樹,占地畝余,有“世界植物活化石”之稱,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是神奇的不老不死之樹。千百年來,這棵銀杏樹吸日月之精華,蘊王屋山之靈氣。距銀杏樹不遠處還有一口“不老泉”,萬年不絕。這二者萬古相伴、珠聯璧合,被人視為愛情永恒的象征,是極佳的愛情誓盟之所,也是一幅大自然絕創的雙壽圖。
不多時就走到了傳說中“愚公移山”的地方,也即王屋山之陽。那是一條從王屋山主峰延伸下來的南北走向的大山梁。山梁西面的山腳下就是愚公村,東面是小有河。相傳愚公村的人每天要到小有河去取水,正是這條大山梁給他們帶來了許多不便,所以愚公要帶領他的子子孫孫挖掉它。現在這條大山梁的中間,確實斷開一條很大的山口,遠遠看去,真似人工開挖的一樣。
到達峰頂后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天圓地方”,一座四四方方的三層閣樓聳立在峰頂北側,高大的棕色建筑壓在頭頂反襯出峰頂的地面低矮而局促,這令我萌生出些許的失望,甚至有點兒懷疑堅持來登這座山的意義。大詩人劉禹錫在那首送他哥哥歸隱王屋山的詩中描述的天壇峰頂及其月夜之景該有多么美啊,站在那個圓圓祭壇上,起碼可以御八面來風,覽四面眾山,觀日月東升西落,祭蒼天如似穹廬。可眼前的一切實在與想象中大相徑庭。我隨即轉身繞地而走,向山外觀看,哪知目光所及,群山奔涌,天高地闊,心胸為之一開。王屋山的最高峰天壇峰的王者風范在眼前盡顯無余。感到所在之處實在高妙,這才是天壇峰的本來面目。我想堅持是對的,人生中總該用那么幾件事來傳達堅持的意義。
山中的花開了又謝,謝了又開。數代帝皇,道家鼻祖,文人墨客,醫家圣手,乃至求道問仙者都曾絡繹不絕地來到王屋山,在白云青峰間留下他們的足跡、詩文、手書,還有口口相傳的故事與傳說。這是一個半神化的世界,是一個圍在白胡子老爺爺身邊可以聽許多好聽故事的地方,是一個可以細細品味的地方,可行色匆匆的我們如蜻蜓點水般的來去,將偌大的一個王屋山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身后……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