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奶酪等等。祭敖包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襲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為山的高大雄偉,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靈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來表達對高山的崇拜,對神靈的祈禱。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牧民觀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其內容、形式方面都有了變化。
摔跤
摔跤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的競技活動之一,700多年前就已成為那達慕大會男子比賽項目。
蒙古式摔跤別具一格,它在服裝、比賽程序、規則與場地上都有自己的特點。正式比賽要穿講究的賽服--昭得格:上衣是用多層帆布或香牛皮制做的坎肩,袖臂蓋背,上邊釘滿銀釘或銅釘,后背中間有圓形銀鏡或“吉祥”之類的字,腰際系著紅、藍、黃三色綢子做的圍裙。下身穿肥大“班斯勒”摔跤褲,是用32尺或16尺白布制作的(有的地區習慣用各種鮮艷的綢料制作),寬大多褶,外邊再套上繡滿各種花卉或鳥獸等美麗圖案的套褲。脖子上系著象征歷次比賽成績的彩色“景嘎”(項鏈)。賽時腳穿蒙古靴或馬靴,煞是威風。
蒙古式摔跤是立式摔法,膝蓋以下任何部位著地均為先敗。比賽實行單淘汰制,一局定勝負。賽時,雙方均有歌手高唱“烏日雅”挑戰歌,以助聲勢,唱兩三遍后,摔跤手跳躍而出,踏著矯健的舞步,如同雄鷹展翅,并禮貌地向觀眾致意。頃刻間,爭奪斗撲,盤旋相持,腿膝互擊,比賽迅即達到高潮。一般每次出場都是8~12名摔跤手,分頭對賽。得勝者把對手摔倒后再把他扶起來,之后再跳著“鷹舞”來到主席臺前記名,并隨手抓一把放在臺前桌上的奶食、糕點、糖果等,一邊撒向天空和人群,一邊自己吃著跑回原地,等待再次出戰。
蒙古式摔跤分踢、絆、纏、歪、推、拉等30余種、近300多個技術動作,其中主要是以各種腳絆借助對方的力量取勝。一般第九輪才能產生冠軍。常會出現相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不分勝負的緊張激烈的場面。前三名均以備有銀鞍具的駿馬或一頭大牛作為獎品,并被視為草原上的英雄。
射箭
弓箭是古代蒙古族狩獵的工具和重要的征戰與御敵武器。早在七百年前,蒙古民族就以能騎善射而聞名于世。后來射箭逐漸演變為體育活動,一直流傳至今。
古時,蒙古族射箭使用的是牛角弓、皮筋弦、鐵鏃木制箭桿;箭靶為五色的“氈牌靶”,靶的中心是活動的,箭射中后中心靶即掉了卜宋。距離一般為15~20米。另外,有一種比賽是不設箭靶的,只是射幾十米遠的地面上的自標。目標堆放成塔形,全部射倒塌者為優勝。
傳統的蒙古族射箭分靜射和騎、射兩種。靜射一般是眾射手盤弓搭箭,一齊發射,凡射中靶心次數多者,給予獎勵。每人可射9支箭,分:輪射完。而騎射,則要求射手能騎善射,既是射手,又是騎手。不分男女老少,自備馬匹弓箭,都可報名參賽。比賽時,射手乘馬在4米寬、85米長的跑道上取;;抽箭,搭箭射向間距為25米的三個靶位,以射中箭靶心多寡排列尸,次,射手也和靜射一樣,每輪射三支箭,共射三輪9支箭。
在呼倫貝爾的盟、旗、蘇木和家庭那達慕上,已將古老的牛角弓逐漸改為鋼弓或塑料弓、尼龍弦和金屬箭。比賽分個人賽和團體賽。競賽項目男子有30米、40米、50米:女子有20米、30米、40米。個人全能和男女分別錄取前八名,團體錄取前三名,給予獎勵。
緬甸美食概述(2019-12-04)
緬甸美食概述(2019-12-04)
緬甸孟族的古都-- 勃固(2019-12-04)
緬甸孟族的古都-- 勃固(2019-12-04)
緬甸旅游 仰光(2019-12-04)
緬甸旅游 仰光(2019-12-04)
西沙群島簡介:(2019-11-26)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