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冕
西城區恭儉胡同南口有一處圍擋,那里面是一處叫座西板橋的古橋遺跡,這座古橋和一段29米的內金水河河道已破土重現,并將原址保護,考古報告顯示,推測至少明代起橋與河就已存在。今年起,本市啟動中軸線文物考古普查,類似西板橋這種已沉寂多年的中軸線遺跡有望重現。
西板橋其實是拱橋
北海東門外,公交車站站名是西板橋。但橋在哪兒?一直說不清。
去年8月上旬,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拆違時,恭儉胡同南口,景山西街與景山后街交會處發現了一處疑似古代石橋的橋面。隨后,市文物局組織市文物研究所對該橋及河道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原來,水泥地下藏著的就是西板橋。不過雖然稱作板橋,其實是一座單孔拱橋,南北走向。石橋考古報告顯示:古橋橋面呈近正方形,邊長6.5米,橋洞高約1.7米,拱腳坐落于橋臺上的金剛墻上。
再次重見天日,石條鋪砌的橋面已有殘損,現寬4.15米,下面鋪了一層青磚。砌橋石條規格也大小不等,長0.75至2.4米,寬0.45至0.75米,厚0.25至0.3米。市文研所工作人員張中華說:“青磚均殘,橋面兩側欄桿與欄板已無存。”
考古報告顯示,石橋和河道均具清代特征,推測至少明代起橋與河就已存在。
29米河道連通北海
石橋下,河道清理受到地形限制,僅完成29米。“呈西北、東南走向,深約2米。其中河道寬4.15米,石條砌筑泊岸寬0.9米。”張中華介紹,靠近北海公園處兩側泊岸保存著原貌,泊岸用石條砌筑而成,白灰灌縫。“還有些石條泊岸上部大部分用大小不等的虎皮石砌成,水泥勾縫,但下部仍保留原石條。”張中華說。
據推測,部分河道遺存是清代乾隆時期留下的。1949年后,這段河道內側金剛石條大部分缺失,才又補砌了虎皮石墻。
這條河從哪兒來?流向哪兒?
文物部門根據史料和發掘情況給出結論:歷史上從北海公園濠濮澗流出,至西板橋南折,經白石橋沿景山公園西墻注入故宮筒子河。一直到1973年,這處河道改為暗河,中間穿雨污水管道,橋址亦被填埋。
內金水河水系景觀將普查
一座小橋和一段不長的河道,卻為探討北京中心城區元代以來內金水河水系的歷史面貌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張中華說:“這些對豐富運河文化帶、老城區及中軸線文化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西城區正在制定老橋保護方案。有關部門還計劃著手對內金水河水系進行普查,恢復部分節點景觀。
這些都是即將啟動的中軸線考古調查中的一部分。文物部門透露,7.8公里長的北京中軸線,見證了古都數百年變遷,歷史遺跡層層疊壓。這些秘密將隨著拉網式考古被重新發掘。“老城里的考古,主要是配合一些建設工程進行,在有條件的地方打探溝,同時要根據史料記載,一點點摸排地面遺存,尋找歷史留下的痕跡。”文物部門有關負責人表示。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