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業演講現場
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業在論壇上講到,數字化發展為文旅的發展呈現了多樣性的環境支撐,智慧文旅實際上是對文旅產業數字生態的自我修整。
以下是信宏業演講全文,內容根據現場演講錄音整理,略有刪改。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興在20分鐘的時間里和大家做一些分享,談一談智慧文旅產業未來發展的一個探索。
其實我在做交流內容探討的時候,最怕的就是預測未來發展,如果談一談現在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即便和大家視角不同,也會有探討的余地,描繪未來則可能瞬間被打臉。即便如此。還是從目前智慧文旅發展的態勢上,談一談對未來趨勢的一些個人見解。分享的內容我想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數字生態和智慧文旅
今天既然是騰訊的全球數字生態大會,第一部分我就從數字生態和智慧文旅談起。我覺得今天的數字生態,應該是社會和經濟的最根本的一個生態,在我們提出數字生態這個概念幾十年之前,數字也好,數據也好,信息也好,對于文旅產業來說,就是它生存的最根本的生態,也就是數據是文旅產業的天然生態。因為對于文旅產業來說,數據是傳播、影響、發生、深化的最終載體,近年來文旅產業如火如荼,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今天我們的數字生態為文旅發展呈現了多樣性的環境支撐。實際上在數字生態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主體是業務到數據,這個過程總的來說非常漫長,涉及到觀念和支撐。把當前不便于傳輸和管理的、感性的的東西能夠用量化的方式展示出來、凝練出來,我們也叫它數字化過程。這個階段是打基礎的過程。今天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由數字到業務,如果說由業務到數字,是我們感知世界、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真相的過程,我們通過量化和數字化發展了山的本真,水的本源,不像我們感性看到的,用感覺衡量的,難以用精準的內容去描述的,總的來說還是一個認識世界的過程。而從數據到應用就是在認識世界的基礎上,改造世界的過程。今年不管是文旅行業還是其他行業,都處于一個由認識世界向改造世界轉變的過程,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對世界的認識也是逐步深入的,還存在著對世界的再認識。
就今天而言,我們做的很多項目也好,探索也好,效果與我們想象的似乎都有差異,從某個角度來說,效果直接受我們數字生態大環境的影響,也就是說這個生態的完整性、準確性、可用性直接影響了我們探索的效果。因此今天推進的智慧文旅建設就是在構建一個良好的產業運行數字生態,并對這個數字生態進行持續的自我修整。我們希望用智慧文旅為產業營造科學的發展生態,提升產業的運行質量和發展能力。
第二部分 智慧文旅建設的由虛向實
目前的智慧文旅建設處在一個由虛向實的過程。我把我的理解與大家做一個探討,這算是對智慧文旅未來發展的一個預測。
(一)由跟風向自主。在10年前推進智慧城市的時候,我們發現很多城市連初步的現代城市管理都沒有達到,為什么要一步從跨越到智慧城市吶?很多人說這叫跟風,說者應該是貶義,但我覺得這應該叫善意的跟風,要鼓勵要支持。今天的智慧文旅建設正由跟風向自主轉變。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示范的引領作用是顯著的。但今天文旅產業的繁花似錦,各處都是一樣的,但繁榮背后的困難,問題和矛盾,卻各有各的不同。各自的定位、特點、路徑、環境差異恰恰造就了文旅產業的多樣性,所以我們拿一個模式包打天下是不行的,由跟風到自主的過渡是必然的,只是當下來得更加強烈。現在一談到智慧文旅的推進,大都要問到我的特點是什么,長項和弱項是什么,我的核心環節是什么,我如何改變創新。所以榜樣是需要的,自我更是必須的,一定要挖掘出普遍之中的特殊,共性之上的個性。
(二)由高攀向低就。高攀什么?是追求技術的高精尖。低就什么?是立足于我們自身發展的道路。大凡做智慧文旅的時候,說的多是我們用的是最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但是最先進的往往不是最適用的,只有適合自身的才是最好的。這種觀念和現象實際上是被技術所綁架。從這個角度來說,由高攀到低配也是我們今天發展的一個新理念,展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對于文旅部門來說,用傳統的模式來解決問題越來越走不通,我們不會排斥先進的理念,但是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我們不要不能考慮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要優先考慮應用層面的需求,應用決定技術,而不是反之。
(三)由宏觀向微觀。這是相對的,也可以說是由大到小,有面及點。大凡做事情的時候,人總是有一種喜歡大而全的直感,這也是在追求完美,偏愛大圓滿結局。但我們常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們潛意識中一直覺得做智慧文旅項目,應該一個方案就解決方方面面、層次不同、深度不一樣的問題,其實問題也好,系統也好,都是由相互支撐和相互關聯的,都有上下左右序別,不能一步到位。所以我們一定要關注最核心的問題,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家有三件事,先從緊處來,其實這也是我們做事的老生常談,但今天依然有效。集中精力打殲滅戰,這應是我們智慧文旅建設的一個原則,也應是我們的一個戰略導向。所以今天做事情的時候更多的是從細微處著手,解決面臨最主要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解決阻礙我們發展的最大障礙,而不是面面俱到,不是也不可能一個項目解決所有的問題。
(四)由被動向主動。其實我們在接受智慧系列,接受這種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模式的時候,大多是被動的。因為傳統的模式解決不了問題,只能被動的接受其實并不理解卻認為是靈丹妙藥的東西。當年某省一個旅行社協會的會議,會長跟我說,不上網是等死,而上網是找死。這就是被動接受的一個真實寫照。這種被動的模式延續了很久,今天主動性來得越來越強。比如說旅游營銷,是旅游行業非常獨特的一件事,做營銷要經過四個過程,認知、認可、認同和認購,營銷受眾首先要認知,知道有昆明這么一個春城;接著要認可,昆明好玩,跟我喜歡的食物有交集;第三是認同,服務設施基本到位,有了一機游后可以很放心的到云南了;最后才是認購。認購是目的,但是沒有辦法一步到位。之前的被動營銷往往就是找一家媒體或者策劃機構,談好了價格,列明了播放時間,播放頻率,播放時長,收視率,點擊率,轉載率等等,而對于我們關心的各階段轉化率卻少有提及。今天沒有一個文理廳的廳長會放任這種方式繼續推行,即便是對于短期內難以成為熱門客源地的營銷推進,我也要清楚地知道認知影響、認可范圍和認同程度。而所有這些其實都是為文旅產業的持續繁榮,在打基礎,在作累進。所有這些工作,都是在推進一個感性產業向理性產業的過渡。實際上云南幾十年年前的五朵金花、阿詩瑪,特殊時期的社會傳播效果,造就了改革開放后云南旅游的繁榮。
(五)由開發向運營。之前我們重視開發,這是沒有錯誤的,萬事開頭難。萬丈高樓平地起,建設自然關鍵。但運營同樣重要,輕視運營,最后的結果就只能是功虧一簣。實際上在信息化建設中,我們交了太多的學費,而至少半數以上的學費都是由于直接或間接輕視運營而造成的。項目都是好項目,點子都是金點子,為什么結果不同呢,其實就是運營的差異造成的。有一句話說的好,叫先天不足后天補,實際上任何信息化建設最初的規劃都不可能沒有瑕疵,而后天其實指的就是運營。缺乏運營或者輕視運營,造成了信息化系統的存活率很低。由于運營的短板,使得信息化建設干一件扔一件,難以造成積累,難以形成高度,難以形成倍增效果。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只見栽樹,不見結果,運營不當就是缺乏田間管理。今天仍然有企業不重視運營,給我們做平臺我問誰是第三方運營實體哪?回答說我也不知道,我只是一家IT公司,只考慮建設。如果面對這樣的合作方,我們自身仍沒有想明白,那就又是一個沒有結果的努力了。
(六)由投入向產出。沒有錢干不了事,千真萬確。但有錢不一定干成事。如何把一件事干好,資金的卻很重要,但并不意味著資金是智慧文旅推進的唯一要素。在這里也存在著一個被資金綁架的誤區,也就是將項目布局的不合理,項目推進的不到位,項目落地的不扎實一統歸咎于資金拮據,出現了一短遮百丑的現象。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說之前一項工程是不完美的,是由于需要的資金被打了折扣。所以我說要換一個觀點,多少資金都應該干完美的事,投入多可以有扭轉乾坤的做法,投入少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改善環境,拿不了全能冠軍,我可以拿單項冠軍。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改變以往的有多少錢干多少事的想法,要將傳統思路轉換到我要做什么,我要達到什么效果,要以產出為導向,進而評估我們的過程,評估我們的投入。定一個最終的效益成果分析標準,和最后拿到的目標。乙方要習慣談判的第一階段不談錢,更不能像以往那樣見到甲方先問你有多少錢,而是要充分的了解甲方的目標,在確認能夠實現后,報出實現這個目標投入應該是多少?就今天而言,很多乙方對此可能還不適應,但是你必須要盡快適應,因為甲方在成熟。
(七)由眼前向長遠。逐步趨于理性的思維和持續信息化的倍增效果,逐步推進智慧文旅建設由著重于眼前變成著重于長遠。臺階上得越高看得越遠,高塔起于壘土,壘土是什么?就是我們信息化建設了這么多年,我們數據的積累,我們系統的積累,我們認知的積累和我們理念的積累。信息系統的建設是科學的、成體系的,有高低層次,有支撐架構,我們今天能做的很多事情是依賴于此前的諸多工作,而我們今天的工作效果也直接支撐了后續的進步和騰飛。不善于憑借以往的基礎,萬事講究從頭來,只能在低水平低層次上徘徊。不善于為后續發展打好基礎,也難以成就今天的業績和亮點。實際上就信息系統的應用來說,可以事倍功半,也可以事半功倍,決定這兩個走向的往往不是技術和算法,而是你的理念。
第三部分 智慧文旅的核心是融合
這里的融合是廣義的,既包括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也包括科技和智慧文旅的融合;既包括文旅產業內諸多業態,諸多內涵的融合,也包括文旅產業與社會諸行業的跨界融合。所以說,智慧文旅的核心是融合。
(一) 文旅融合,科技是媒介
我個人以為文化是用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文”,我們稱之為內涵;另一部分是“化”,也就是影響社會的能力,我們稱之為傳播方式或表現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不同的文化內涵,在不同的衍生場景,需要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表現形式,需要不同的傳播方式。也就是“文化”二字,既包含其特有的內涵,也包括傳播沁潤方式。文化是有生命的,文化的活力即在于其內涵的社會影響力亦即價值,也在于與社會的互動性,而在與社會的互動中文化的內涵也在進一步挖掘發展,價值也在進一步體現。文化和文物的活化就是要現代化其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
2018年全年,國內旅游人數達55.3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0.8%;入出境旅游總人數達2.91億人次,同比增長7.8%。但這個市場也遇到了從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轉變問題,在這個轉變中,如何強化文化內涵,讓游客深切感受到精神文化享受,是相當迫切的問題。
你可以說針對文化的傳播來說,旅游是一個海量的受眾群體,給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借助旅游傳播文化,把旅游作為文化的一種傳播方式,實現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旅游之需也是文化之需。
而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具備這三個屬性,一個是傳播范圍的“廣”,一個是表現形式的“多”,一個是傳播交互的“深”。充分發揮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作為文化和旅游的粘結劑作用,強化文化內涵的傳播方式和表現形式,使之時代化。可以說科技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大有可為。
(二)智慧文旅建設,體現智慧
就現階段而言,科技與文旅產業的融合是智慧文旅的重要支撐。由科技創新支撐,進而模式創新,實現應用創新,是科技與文旅產業融合的必由之路,沒有捷徑,也沒有彎道超車。相較于科技創新的專業性,模式創新和應用創新離我們更近,也更是我們的本職本責。這里既包含對科技創新的領悟力,更包括對服務創新的前瞻性,可以說這是智慧文旅推進的難點,但更是智慧文旅的智慧點和應用的亮點。
所以說,科技助推文旅融合發展,是產業的需要,是社會的需要,也是發展的需要。科技+文旅,不是簡單的疊加,機械的羅列,要遵循發展規律,檢驗實際效果的是產業、是社會、是時間。
重慶將設溫泉旅游日 做響“世界溫泉之都”(2019-10-26)
在那個說走就走的年紀,沒有網絡依舊暴走的桂林(2019-10-26)
上海迪士尼“雙十一”預售66.66萬元套餐,有人買單嗎?(2019-10-26)
太空旅游第一股最快周一問世!維珍銀河將“借殼”登陸紐交所(2019-10-26)
先“賣子”后跨界 三特索道忙自救(2019-08-30)
2022年5A級國有景區將全面實行門票預約制度(2019-08-30)
中國旅游團在日本遭地接“甩團”(2019-08-30)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