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給我印象最深的是1972年的《尼克松總統訪問中國》紀錄影片,周恩來總理宴請來訪的尼克松,宴會廳的樂隊演奏了美國樂曲《草叢里的火雞》…… 過去曾聽過人家談論到人民大會堂赴宴的經歷,有的說是吃得多么高級,回味無窮;有的說是吃得相當簡單,回家還需方便面充饑。不管吃好吃差,言說者其實多少都有些擺顯的意思,因為明擺著,這是一個榮譽,吃什么似乎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可能是中國最大的宴會廳,或者最大的之一,因為如果我說最大,肯定立馬有人反對,說這樣的大宴會廳某某地方也有。但無疑它絕對是中國級別最高的國宴廳, 或者是《新聞聯播》里上鏡最頻繁的宴會廳,它是杯杯盤盤,更是政治與外交,一如“治大國若烹小鮮”。 我是因為某個外事活動應邀進入這個宴會廳赴宴的,于是就從一個普通老百姓和美食愛好者的角度,事無巨細地考察一下這個宴會廳的赴宴經過和基本菜肴。 首先必須承認,赴這個宴會手續有點復雜:必須持有一份請柬,請柬放在一個人民大會堂的專用信封里,請柬正面有燙金壓模的“請柬”一詞的中英文對照和人民大會堂的堂標。我有收藏的嗜好,此封此柬正中下懷。請柬內文除了中英文對照的邀請內容外,還有五點“入場須知”:1.憑請柬入場,每柬一人,打孔作廢。2.提前一小時入場,請接受安全檢查。3.請勿帶包,請勿將食品、飲料、口香糖等帶入場內。4.嚴禁攜帶槍支、彈藥和易燃易爆等危險物品。5.請柬不得轉讓,發生請柬遺失要向主辦單位報告。 以上3、5兩條比較特殊,“口香糖”最感意外,但“發生”兩字似乎多余。其實很多人還是帶包的,就是安檢時更麻煩一些罷了。其實這么多須知我是后來要作文時才通讀一遍的,幸好,否則盡管“可以理解”也是會影響胃口的,進而影響到我以一個普通美食愛好者進食的準確感覺。請柬最大的秘密也許是請柬背面的一張小小的不干膠貼,上面除了注明宴會的時間、地點,還有編號和一個防偽圖形。 進入宴會廳的第一個感覺就是大,200多張圓形的宴會桌居然在同一個屋頂下綽綽有余;其次是覺得次序良好,2000余人同時邊吃邊聊幾乎沒有形成什么嚶嚶嗡嗡的聲浪,悠揚入耳的是大廳里民樂隊正在演奏江蘇民謠《茉莉花》。我估計這一方面得益于赴宴者輕言細語的個人修養,另一方面應該在建筑設計上有良好的消音布局。 “菜單”與請柬一樣,都是棗紅色的,文字布局也同一模式,我在宴會后把菜單收入囊中,以便紀念和作文參考。連同“冷盤”、“點心”和“水果”,一共是11道菜,紅葡萄酒和飲料隨時有人添加。“冷盤”是預先在桌上擺好的,不是一盤而是幾乎擺滿了桌面的十幾盤,從小菜到小甜餅,琳瑯滿目。這樣的安排我推估是讓早到的人有一個消磨時光的小吃,未雨綢繆也是讓偌大的宴會廳減少了服務員的現場流動。 宴會開始后比較正式的八道菜介紹如下:“干貝銀絲湯”、“全家福”、“清炒明蝦”、“醬燒牛腩”、“宮保火雞丁”、“清炒鮮蔬”、“煎烤龍利魚”和“核桃酪”。可見一般,可見一目了然,僅“全家福”有些云里霧里。“全家福”雅說可謂“瘦身版”的“佛跳墻”,粗言無非就是“大雜燴”。如果需要我這個美食愛好者用一句話對“全家福”進行個性的總結,那就是“將‘大雜燴’以‘佛跳墻’燉罐的方式進行烹飪”。 總的說來,菜式清淡鮮爽,同時兼顧了回民清真的飲食習慣,營養構成上也力求面面俱到,并與“大吃大喝”保持著相當的距離,菜量上做到基本吃完,略有剩余,多少呈現出烹飪的“國家水平”和“文明健康”的倡導,也不乏“大國小鮮”的多方考慮。宴會過程中,敬酒的人巡回各桌,但更多的是現場的攝影,人們紛紛用鏡頭記錄了自己人生這難得的一宴。 宴會結束后,我依依不舍地在宴會廳外面傅抱石先生的巨幅國畫《江山多嬌》前留影,許多關于上個世紀的記憶紛至沓來……
發表評論
提示:請先登錄再進行評論,立即登錄